查看原文
其他

7天融资1.5亿的子弹短信,是否昙花一现?

刘润 刘润 2019-07-10

这两天一款叫子弹短信的APP火爆了朋友圈。上线7天,融资1.5亿。



让我们先来看看网友们是怎么说的:


“罗永浩,这次真的成了?”


“孤单就是你下载子弹短信后发现,一个好友都没有”


“还没用子弹短信?你可能错过下一个微信”


“狂吹子弹短信的人,你忘了飞信、易信吗?”


......


关于子弹短信的讨论很多,其实核心问题就一个:今天,还有没有人可以用微信的打法,通过优化产品来打败微信?

 


我的观点是:不能说完全不可能,但是可能性非常非常小。



01

微信的今天靠的是网络效应



每一件事情背后,都有其商业逻辑。

 

从历史上看,网易有易信,阿里有来往,都有自己的特色,而且这些大公司的产品能力并不差。


但是到最后,谁都没有干掉微信。

 


子弹短信这两天非常火,我觉得是好事,可是大家对它的期待有偏差。应该问它能不能站得住,而不是问它能不能干掉微信,干掉微信的这个想法太大了。

 

其实有一些社交类软件,比如主打职场社交的脉脉、公司内部管理的钉钉、保证消息安全的Telegram,都活下来了,做得还不错,都是因为它们满足了某个特定人群的特定需求。

 

所以我倒是希望子弹短信能像脉脉或钉钉一样活下来,但要干掉微信几乎不可能。


为什么呢?因为微信之所以能长到今天,背后有一个逻辑,叫做网络效应。

 


02

为工具而来,为网络而留



微信也不是第一个社交软件,比它早一点的是小米的米聊,米聊当时已经非常成功了,但是微信借助QQ的熟人关系和通讯录的关系,能够一下子长大,把比它早的米聊干掉,就是靠网络效应。

 

网络效应


某种产品对一名用户的价值,取决于使用这个产品的其他用户的数量,在经济学中,我们把它称之为:网络效应。


用户越多,越有价值;越有价值,用户越多;不断地积累用户的黏性。甚至,一旦用户总数突破一个临界点之后,会最终进入“赢家通吃”的状态。



正如著名的投资人克里斯·迪克森所说:为工具而来,为网络而留。


我们假设,如果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不能互联互通,移动的用户基数大一些,而联通的用户相对较少。而我的朋友都在中国移动上,当然我就选择中国移动。因为我加入中国联通,很多朋友没法联系,这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情。

 

微信今天有10亿用户,这10亿用户所形成的网络效应就是微信的护城河。在微信所服务的通用社交需求里,门槛是极高的,在今天这个时代几乎没有人可以干掉它。


就像PC时代的微软,Windows属于典型的网络效应,直到今天移动互联网如此盛行,PC上也没有公司打败微软,Windows的市场占有率依然有90%。



为什么会这样,假设你能开发出一款比Windows还好用的操作系统,你让用户用,用户会和你说,操作系统挺好的,但是没有应用软件啊。你只好去找开发应用软件的服务商,他们又会说,开发应用软件是要钱的,没有用户我为什么开发软件?


所以即使你的软件确实比微软好,但是微软的网络效应这个护城河,你却无法突破。


这也就意味着,在通用社交领域,有如此强大的网络效应的微信是几乎没有人能干掉的。


所以干掉微信是一个伪命题。不但子弹短信不能,阿里或者其他品类的,比如抖音都不行。

 


03

如何打穿微信的网络效应



罗永浩老师非常擅长在用户体验上做一些巧妙的创新,子弹短信的语音变文字、联系人列表里直接回消息都让人眼前一亮,但是这些创新都不是那种“好到死人的功能”——功能太好了,没它我就“死”了。


它们本身也不能造就网络效应。

 

所以我更愿意觉得子弹短信是给大家一股清流,展示产品可以这么做,但这不构成护城河,理论上可以被任何人来抄。

 

反倒是子弹短信有一个功能值得关注,就是把二维码分享给微信好友的时候,对方可以直接微信扫码,打开网页版沟通。


这个功能被很多人所忽略,觉得没什么。但我说他重要在于,能够不离开微信的社交环境,和子弹短信的人去交流。想用微信的人用微信,想用子弹短信的人用子弹短信,这就打穿了微信的网络效应边界。


在这里,我建议罗永浩老师投资的快如科技,可以用微信来登陆子弹短信。



为什么呢,因为子弹短信一旦用微信登陆,喜欢微信的还用微信,喜欢子弹短信就用子弹短信。这样就有机会把微信的用户一点一点地迁移到子弹上去,建立自己的网络效应,化解微信的网络效应,这可能成为不断成长的杀手锏。

 


04

始于亮点,陷于网络效应,忠于习惯



子弹短信的下载量排名第一,非常棒,但是能不能持久还是要看网络效应能不能建立,不然大家试完之后就会卸载。


喜欢一个人,我们常说:始于颜值,陷于才华,忠于人品。套用到喜欢一个社交软件上,我们开始惊艳于它的功能、亮点,接下来就看是它是否能形成网络效应,让我们继续使用,养成习惯。



一句话来说,社交软件的成长过程就是始于亮点,陷于网络效应,忠于习惯。这个过程如果走不完,那就只能是始于亮点,终于亮点。


昙花一现。


编辑:小师妹



扫描二维码,看更多内容☟


《有关罗永浩老师刚发布的TNT工作站》

《如何把一天用到极致?》

《大家好,我就是区块链本人》

。。。



 |小师妹| 今天长按识别上面的二维码,刘润公众号回复“报告”,你将获得:《2018互联网趋势》、《中国“会员经济”数据》等4份详尽报告。


回复“进化岛”,或点击阅读原文加入刘润社群,和6000+新生代“达尔文雀”共同进化。和我一起,把别人的顿悟,变成你的基本功。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